1. 传统养猪生产模式下猪饲料中必需微量元素的盈缺状况
传统养猪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单元,以家庭副业为基础的分散的养猪模式。该模式养猪的物质基础——饲料主要是利用农家自身的非商品性农副产品简单构成的。因此是比较粗放的,其营养状况较差,无法完全满足猪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随着动物营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浓缩料和预混料等补充饲料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为改善过去传统养猪生产饲料的营养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添加补充饲料进行营养调控后的猪饲料其营养更接近猪对其的需要量。
但是,由于组成猪饲料的基本成分饲料原料其必需微量元素含量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动物营养专家和饲料配制者在进行饲料配制时往往忽略传统饲养模式下农家饲料原料中本身存在的必需微量元素含量,因此,猪日粮中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不可能切实符合猪对其的营养需要,要么富余,要么不足。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必需微量元素富余残不足的程度比较大,即存在严重的盈缺状况。
2. 猪饲料必需微量元素盈缺状况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1)必需微量元素盈缺与猪生产性能
必需微量元素盈缺将降低猪的生产性能。Cu与Fe、Zn等其它微量元素有颉顽作用,Cu或Zn过量都会影响彼此的剩用率。日粮中高Cu使得Fe、Zn利用率相对降低,诱发缺乏症,表现为腹泻和皮肤病增加,增重减少。过量添加微量元素,往往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特别是一些极为重要的代谢器官的异常变化,这些器官的异常变化势必进一步影响猪对营养物质的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生产性能的降低。
饲料中必需微量元素过多,还将对维生素的稳定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维生素的缺乏。使用高水平的Cu、Fe和Mn的日粮中,天然生育酚的氧化速度提高。高Cu能在22天之内使饲料中的a-生育酚的水平减少到几乎为零。过量的Cu干抗具有自由硫基(-SH)的含硫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的利用率。高Cu增加动物对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
(2)必需微量元素盈缺与猪肉品质
由于Cu与Fe、Zn存在颉颃作用,因此,高Cu 日粮要求与高Fe、高Zn相适应,实际上也就增加了猪对Fe、Zn的需要量,迸而增加了饲料中毒的可能性。如全程使用,还可引起猪体组织Cu(主要是肝、肾)、Fe和Zn的大量蓄积,导致畜产品毒性,最终降低畜产品的食用安全。
Cu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辅助因子,是构成机体挽氧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对防止自由基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是不可缺乏的。但高Cu(125mg/kg-250mg/kg饲料)对猪肉品质有不良影响。据Greer(1979)报道,猪日粮使用高Cu(达250mg//kg)后,猪尤其是阉公猪的背膘变软(但予以同时添加150mg/kg的锌,即可减轻该不良影响)。另有研究表明,猪日粮使用高Cu可导致肾包脂增加,脂肪中硬脂酸降低,油酸和软脂酸增加,背部更易氧化,体脂交软,发生率高达80%。
Fe既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肉色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又是机体抗氧化系统过氧化氢酶的辅助因子,对防止脂类氧化保持肉味有重要作用。但日粮中Fe达200mg/kg时,则会显著增加非血红素铁和脂类过氧化反应产物含量。故应避免在猪同粮中使用高Cu及控制同粮中Fe的水平。
(3)必需微量元素盈缺与生态环境
在养猪生产中一味追求猪生长速度而在饲料中过量添加微量元素是目前我国养猪业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微量元素在猪体内的消化率较低,高剂量时消化率更低。过量使用必需微量元素,除了造成该产品在畜禽组织中大量沉积外,这类元素还将随粪便排出体外,其排出量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尤其是在当前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饲养密度和饲养规模急剧增加及多数饲料企业或养殖企业因商业目的仍停留在使用无机形式的微量元素的情况下,长期如此,必然导致对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严重破坏。据关受江等(1995)报道,饲喂高Cu(CuS04)(150 mg/kg、200 mg/kg、250mg/kg和300mg/kg)日粮的猪,每天由粪便排出的Cu分别占食入量的98.95%、97.86%、87.3%和96.06%。当大量Cu进入土壤后,土壤和植被中Cu的含量也相应大量增加。Feenstra等(1993)用富含Cu的猪粪水(含Cu700-3000mg/kg)给草地施肥,收获的干草其Cu含量达到42mg/kg,绵羊采食后发生中毒死亡。
含高浓度必需微量元素的粪便一旦污染水源,也将产生巨大危害,可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物死亡,鱼类对高铜敏感性远远超过哺乳动物,尤其是游离的Cu,更是致命的,对鱼96小时半致死量为0.1mg/kg。另外,粪便是较好的有机肥料,但如果Cu、Zn和Sn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则其利用率将大大降低,原因是粪便中的高铜为短期应激因子(碱性高、缺氧和高铜等)之一,可抑制或杀死分解有机物的细菌,减少粪便分解速度。
畜牧业生产中必需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不仅破坏了养殖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人体健康,同时也给养殖场的自身以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目前英美等国已不再提倡在畜禽生产中使用高Cu日粮。日本也已于1997年通过立法形式将仔猪日粮Cu含量降至45mg/kg,将生长育肥猪的日粮Cu含量降至10mg/kg。在欧洲各国,目前仔猪只粮中使用的Cu含量一般为120-170mg/kg。
(4)必需微量元素盈缺与饲料资源利用
饲料是养猪生产中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养猪生产必须认真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饲料资源紧缺影响我国养猪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性已为众人瞩目。
过去10年间,在粮食总产量年仅递增0.81%的情况下,畜产品的年增长率都在lO%以上,除了扩大养殖规模外,关键在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提离畜牧生产效率。我国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性较强,饲料粮紧缺的现象始终存在。我国已由前几年的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这与畜牧业的发展不无关系。饲粗粮需求增加,饲料转化率低下,饲料管理不善及浪费是造成我国饲料用粮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其中饲料资源的浪费除了表现在有限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外,还表现在配合的饲料营养不平衡而使有限的营养元素没有被充分利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节流,即提高利用饲料的科学性,使有限的饲料换取较多的畜产品。
饲料资源的利用受必需微量元索盈缺状况的影响。微量元素平衡性越好,越能满足猪对其的营养需要,则所需要的饲料原料使用量就越少,反之越大。消除或减少必需微量元素的盈缺状况,将提高必需微量元素原料的相对利用率。
3.影响猪饲料必需微量元素盈缺的因素
(1)饲料配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饲料原料中的必需微量元素含量
由于饲料原料中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品种、土壤类型、气候类型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在饲料原料中的含量千变万化,因此用统一的标准向饲料中添加必需微量元素,往往造成不足或过量。另外,在传统的饲料配合中饲料原料所含的必需微量元素通常不予考虑,畜禽生长所需的必需微量元素需要另外添加。由于能改善猪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且补充必需微量元素的成本一直很低,包括维生素在内仅约为配合日粮成本的5%。因此,其添加数量往往超过已建立的需要量,这样极易造成配合饲料中的必需微量元素不平衡。
(2)滥用必需微量元素添加剂
必需微量元素添加剂的不科学补充,比较普遍的是超量添加(Fe、Zn、Cu、Mn、I和Se等)。目前配合饲料中必需微量元素的添加使用,基本上不考虑饲料原料中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利用率,特别是在猪饲料中使用高Cu(125mg/kg-250mg/kg饲料)、高Zn(2000mg/kg-3000mg/kg饲料)制剂。自国外报道高Cu、高Zn具有促进生长和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效果后,饲料中Cu、Zn的添加量日渐增高,目前有些饲料产品中锌的添加量高达3000mg/kg以上。由于Cu、Zn的吸收率较低,因此饲料中添加的Cu、Zn大量排出体外后,对土壤和水体构成污染。
在加拿大,国家饲料协会将日粮中Cu、Zn的最大限量分别规定为125mg/kg和500mg/kg。荷兰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不再允许在日粮中使用高Cu和高Zn作为促生长剂。日本则规定上限:哺乳期仔猪(30kg以下)配合饲料中Cu为125mg/kg,Zn为120mg/kg:生长猪(30—70kg)配合饲料中Cu为45mg/kg,Zn为55mg/kg;肥育猪(70kg以上)配合饲料中Cu为10mg/kg,Zn为80mg/kg。
(3)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问题
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直接影响到猪对其的生理需要量和耐受量。生物利用率越低,其需要量和耐受量就越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微量元素之间或其它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饲养条件和猪体内环境等。
化学形态是影响微量元素生物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不同化学形态的微量元素如硫酸盐、盐酸盐等无机态和蛋氨酸盐、酪氨酸盐等有机态的微量元素,其生物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无机矿物质中,氧化物往往最难吸收,硫酸盐最易吸收。
而在无机盐与有机盐之间,有机态微量元素生物利用率要比无机态微量元素高。微量元素之间的协同或颉颃作用(如Cu与Fe/Zn等)以及其它一些因素(抗营养因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饲料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例如,Zn的吸收受到日粮Ca、P水平的影响:Mo、S、Fe会导致Cu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率下降;肌醇六磷酸和纤维水平、酶环境、胃肠道组织的pH以及脂肪和真菌毒素等均会影响微量元索的吸收。